会议是公共组织履行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。通过召开会议,可以达到统一思想、协调行动、沟通信息、推动工作、调和分歧、解决问题等目的。撰写会议纪要是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宋代诗人陆游曾言:“汝果欲学诗,工夫在诗外。”此言道出了诗歌创作的精髓,其精神同样适用于会议纪要的撰写。
会前准备了解会议情况
精准把握各类会议的特性和职能。党组织会议与行政机构会议、工作部署会议与议事决策会议,在性质和功能上存在差异,其会议纪要的体例和内容亦有所不同。记录员需根据会议的不同属性和功能,明确会议纪要的写法和重点。
以国有企业党委会和办公会为例,党委会侧重于从政治角度进行研究审议,办公会则更关注从运营管理等方面研究审议。在一些单位,这两个会议的参会人员存在重叠,有时会对同一事项进行先后审议。然而两者性质不同,负责人在总结会议意见和推动决策形成时的方式亦有区别:在党委会上,党组织负责人需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,遵循“少数服从多数”的原则进行决策;在办公会上,行政负责人可以在听取各方意见后,依法依规行使作为负责人的决策权。此外,即便是同一参会人员,在参加不同性质的会议时,其发言的角度和侧重点也会有所变化。
因此,记录员要根据会议性质理解和把握发言人的站位和意图,确保会议纪要准确反映会议要点,清晰表述发言内容,精准体现会议结论。
提前了解议题背景。提交会议研究的事项通常是本单位的大事要情,有的属于“三重一大”(重大事项决策、重要干部任免、重大项目投资决策、大额资金使用)范畴。这就需要记录员全面掌握本单位的整体情况,并在会前提前了解相关议题的背景和概况,以及本单位对该项工作的战略规划和具体考虑,以便为会议纪要的撰写找准定位。
同时,一些议题涉及理论概念和专业名词,如党建类议题中的“两个结合”“三个区分开来”“四种形态”,管理类议题中的“组织绩效”“全面质量管理”等,记录员应提前熟悉掌握,为做好会议记录和纪要打好基础。否则,在会上突然听到这类词汇时可能云里雾里、不明就里。
会中记录捕捉言外之意
会议纪要应全面、准确反映会议全貌,特别是负责人归集的意见和会议达成的共识。会议过程中,受口语表达、会议时长等因素限制,以及前后发言等影响,一些重要观点的陈述有可能会被打断而没有充分展开,或因“一时词穷”而表达不清。有时发言人出于会议氛围的考虑,表扬某种现象可能点到为止,批评某种现象可能意味深长。
针对这些情况,记录员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理解力,听懂发言人的言外之意,把“半截子话”放在整体语境中去体会并适当拓展延伸,尽可能还原发言人的真实意图,呈现上下文的“应有之义”。同时,应将会上的口语化表达转化为规范、严谨的书面语言。
比如,“整改工作不能再等了,必须加快”,可以转化为“必须加快整改工作进度”;“用干部要尽早,不能耽误时间”,可以转化为“干部选拔任用要用当其时”。
另外,若发言人讲话时脱字、漏词或者名词概念表述错误,记录员也要在会议纪要中予以更正。
会间关联贯通相关会议精神
一项议题在提交决策会议前,可能已经过前期调查研究和多次论证。
比如,国有企业出台某项制度时,可能会先后召开专题会、办公会、党委会、董事会或股东会进行研究审议,参会人员也可能在多个会议上发表过对该事项的看法。他们在不同场合发表的意见往往是逐步深化或者互为补充的,一般都具有前后相关性。
此外,有的参会人员可能在某次会议上提及其他会议上曾经发表的意见,也可能对其他参会人员在某次会议上的意见进行回应或点评。因此,本单位同一时期召开的多个会议有可能互相关联、互相影响。
对此,会议记录员要密切关注相关议题在提交其他会议研究讨论时的情况,注意获取参会人员在不同会议上发表的意见,完整、准确理解和把握参会人员对该事项的真实看法。在撰写会议纪要时,要把这些意见有机结合起来,确保会议纪要能真实、全面地反映会议精神和决策意图,并且做到不同会议的几份纪要互相呼应、相互印证。
(来源:《秘书工作》)